浮云白日

相知相得——读罢《昔我往矣》谈谈靖苏

一篇关于靖苏的唠叨

前天后知后觉地读完了 @俯首江左 的《昔我往矣》,感受就如梅长苏在评价宫羽的琴技时所用的词“令人心摇”。这篇文的情节和人物设定实在是太太贴合我心目中的靖苏,并且往前更推进了一步,恰逢电视剧开播一年,忍不住就此写写我理解的靖苏,给我喜欢的《琅琊榜》以及《昔我往矣》。

Part 1:打底之原著小说

一直以来,所有题材里最戳中我的就是兄弟挚友之间的那种以命相托的知己之情,而《琅琊榜》让我手不释卷的魅力大概也就在于此,林殊与萧景琰,赤焰军内部,林殊与蒙挚,长苏和蔺晨,豫津和景睿,无疑都把这种感情渲染到了极致。第一遍读小说的时候,最牵动我神经的就是景琰何时能认出长苏就是林殊,因此还跳了一些章节来看,读到景琰勒马、二人因榛子酥坦白、佛牙之死实在是被虐得不轻,而这些情节又是之后回看次数最多的,以至于都可以背下书里的原话。其中最爱的就是景琰的两次“闭嘴”,可想而知,景琰在得知真相之时内心是如何得煎熬,情感上是多么想和小殊“一诉情衷”,但他终究因能体念到对方的所思所欲而选择了止步和沉默,这是远比给予对方直白的热情与关心更艰难也更可贵的选择。这种选择一定是建立在志向相同、相知甚深的基础之上,是一种“以你心换我心”的成全。而到小说结尾,我一直在想,如果景琰知道长苏带兵出战是一种彻底的“找死”行为还会不会放任,或者说景琰到底知不知道他的小殊再也回不来了,最后伏案恸哭是否还带着无可挽回的懊悔?必须感谢电视剧,多少解答了我的疑问,也圆满和升华了我心目中的靖苏。

Part2:上色之电视剧

读《琅琊榜》小说是在忙着写毕业论文找工作那段非常混乱的时间,本来是纯粹找来消遣,却没想到一读之下就陷入了深坑,整篇读完又反复就其中一些章节读了好几遍,还去网上搜了很多同人MV来看,论文的进度貌似都因此耽误了一些,所幸最后还是顺利毕业了......之后不久,就看到山影买下影视版权筹拍电视剧的消息,于是便开始了我“定妆照——开拍——预告片——开播”持续2年多的追剧之路,那段时间刷官博放出的片场花絮已然成为了每天的日常。而最后的成果,果然没有令我失望。具体到电视剧的人物情节,我忍不住要吹一吹王凯演绎的靖王殿下。在看《伪装者》之前,我对这个演员的印象着实是有些模糊,当初公布角色的时候,也觉得这个靖王和我读小说时的脑补有些差别(我当时的脑补一直是黄维德周瑜的形象,没想到最后成了誉王……)。但开始追剧之后,这个靖王殿下实在是太让我惊喜,从外形到一举一动,不似“靖王”却又是“靖王”,最后简直是让我拍案赞叹,靖王就该是这个样子!如果要找一个词来吹,那就是“圆融立体”,天潢贵胄的清贵,战场杀伐的英武,十三年初心不改的耿直与孤独悲伤,完美地融为融一体并贯穿始终,一改某些电视剧人物的精分和片面(很多电视剧里的皇族一耿直起来简直可怕,根本看不出“王子”和“流氓”的差别)。如果说胡歌的梅郎多少是“意料之中”的满意,那么王凯的景琰则完全是彻底超出期待的惊喜,是一种脱胎于原著而又高于原著的立体式人物成就。当然,就如凯凯王自己所言,靖王和梅长苏是一种彼此成就的关系,有了对的你,才有了对的我。感谢电视剧的镜头语言也感谢两位演员的出色演绎,让“靖苏”彻彻底底成为了我心头的朱砂痣。

前段时间想剪靖苏的MV,于是又把电视剧翻出来复习,不得不感慨我靖苏果然是官配,很多镜头拍的真是“欲说还休”。两位演员的眼神足够给力,明明是比较平淡的情节,却因为眼神的交织或者闪躲平白多了许多“缠绵悱恻”,但又控制在合理的度量之内。而这种“适度”和“留白”的美学控制,是电视剧最让我喜欢的一点,它使电视剧相较小说去掉了很多“腻歪”,变得更利落天然,但很多地方其实又更为引人遐想,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最后一集。我个人感觉其实小说“风起”之前的结尾部分,多少是有些描写上的烂尾的,有点想要写而没能写的感觉,情太过而反嫌不足。而电视剧的结局则将这点别扭换为了哀而不伤的克制,几个镜头干净利落,没有铺洒泪水却同时传达出了悲痛和希望,余韵悠长。关于被改掉的“坠马”和“榛子酥”梗,我去年曾发过一篇LO,虽有遗憾但并不失望,反而觉得改之后的“毒酒”梗也带来了惊喜。这种惊喜在于虽然没有了书中情节那种铺面而来的戏剧性或者说冲击力,但靖苏二人的相知相得没有丝毫改变,同时通过即时的快速反应有所加强,让人对他们两人尤其是离开了小殊的景琰更放心了些。

而电视剧最让我击节赞叹的处理,莫过于靖苏二人的城楼话别。不知道该归功于剧本或导演的设定,还是演员自己的把握和演绎,还是兼而有之,景琰说话的语气和表情无不在告诉我,他已经知道小殊此去再也回不来了。虽然说着期望你一直在我身边,但盈满泪水的眼睛和带着颤抖声音里却满溢着伤痛和绝望,像是明知道一个必死的终点,却仍怀有一丝不切实际的希望,听听对方空许诺的谎言(此处再吹一下凯凯王,他的眼睛和声音太美,泪盈于睫之时实在是太动人了)。当然同时也感谢配乐和镜头的给力,“唯不变此情悠悠”歌声插入的时机实在是太妙,两位演员颜美演技好,欲诉而无声,场景色彩搭调和谐,成就了我全剧最爱的一幕。加上前面郡主听到冰续草的真相而未阻止的情节,这种看破而不说破的互相成全使电视剧对于人物感情的描绘更高于小说。想来蔺晨一定不会对景琰说实话,那么景琰的“看破”就全部建立在自己对长苏的了解和可怕的预感之上,非情深而不可得,反观长苏亦如是。因此在接到长苏的死讯之后,景琰一定有伤痛,但一定不会因后悔自苦,而是抖擞上阵,收拾旧山河重整朝纲。当然这些都是我自己看剧的观感,不同的感受完全可有不同的理解,特别期待主创尤其是两位主演能谈谈这里的处理,不过不说也好,能让我有这样的感觉已足够。

总结一下,读完小说,靖苏两人在我心里类似于打了个底,电视剧则给这个底涂上了鲜活的色彩并使他们立体起来,而《昔我往矣》这篇作品则“证成”了我心底构筑的形象。

Part3:证成之《昔我往矣》

从去年至今,零零散散看了很多靖苏的同人作品,有特别喜欢的,也有看不下去的,但能引发我对于靖苏关系思考或者梳理的,及致这篇啰嗦的,仅《昔我往矣》一篇而已。全文读下来,最喜欢的便是文中的“坦荡”与“成全”。在关于靖苏的同人演绎中,我是坚定的HE党,总是想着原著中他们已经那么苦了,同人还是给他们一片花好月圆吧。而迈向团圆的过程,我最不喜欢的是“隐瞒”和“纠结”。原因其实就是上面两部分所写的,在我心中,靖苏二人的感情最吸引我的是那十数年未曾改变的相知相得,总觉得他们不会因为自我纠结而在感情上互虐。长苏林殊固然是一个症结,但我总觉得假如长苏在北境活了下来,也不至于过于纠结别扭自苦于此,而不通音讯。在处理景琰的痛苦和长苏的精分时,那个度就十分重要,过犹不及,反而使人物失色不少。

而这篇文无疑在度的把握上十分到位,并且给了景琰一个新的重生姿势。重生的景琰不再记得关于小殊的点滴也不记得长苏的呕心沥血,因此没有“补偿”的心理,和长苏只是自然而然的接近。虽然很喜欢这个过程的描写,但也想过如此而来景琰重生设定的目的何在。但最后的结局着实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原来一切都是景琰自己的选择。他不想让苏先生“提心吊胆”因此选择遗忘,他那一丝狡猾的赌注源自于对自己和小殊或者长苏的信心。最终,景琰以一种非常艰难的方式赢了,原来再选一次他依然选择成全而丝毫不悔,即使是当着长苏的面来说“永别”。正如文中所言“也许什么也改变不了,萧景琰还是选择了回去,义无反顾,无论要付出怎样的代价”“并非丈夫心地不够磊落,而是到了这一刻,始知原有无论如何都无法放手之人,可,即便如此,这一生,相知至此,却也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说来人生就是一个又一个的选择,我一直佩服选定一个目标虽九死而未悔的勇士,在我心中萧景琰和梅长苏就是这样的勇士,实是不该将他们限于小儿女的别扭和悔恨之中。感谢作者写下了这样一篇文,让靖苏之间的一切都是坦坦荡荡的选择,因此会有离别的苦痛,但一定不会有后悔。也感谢正是这样的坚持和不悔,为他们换来了一个团圆相守的结局,同时也给了一种希望,原来执着的坚守是能得到一个美好的结局的,这大概也就是王凯先生曾说的现在很难但应该具备的“萧景琰的真髓”吧。

最后,再次表白《琅琊榜》小说和电视剧,表白长苏和景琰以及塑造他们的两位演员,以及写下这篇美文的 @俯首江左 。愿以此文纪念电视剧开播一周年以及持续数年的追文追剧时光。


后记:每个人都有对角色和情节不同的理解,以上皆为我个人理解,欢迎交流,但不接受反驳。(^o^)


评论(8)
热度(57)

© 浮云白日 | Powered by LOFTER